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网站首页 走进宁波 工商联概况 会员概况 基层组织 参政议政 教育培训 经济服务 法律服务 光彩事业 会员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团体提案
 
参政议政    
  团体提案
  调研报告
  委员之声
网站搜索    
团体提案  
关于打造宁波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议
发布处室: 发布日期:2021-05-24 阅读: 来源:

近年来,宁波抢抓机遇,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新材料制成品出口和购并、硬件技术引进等资本式产业扩张,建立起大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当前,宁波产业经济发展已进入重要关口,这种“市场带动+外延扩展”的发展路径亟待调整,打造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是宁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新材料协同创新参与主体众多、利益关系复杂,我市建设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宁波新材料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制造以模仿和逆向工程为主,大多不具备专业的实验室,缺少原创型高层次科研人才和承接技术型专业人才。从实际效果来看,大院大所的研发成果市场供需互动性不强,创新平台科研成果产业化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形成对本地新材料企业足够的科技支撑。

二是产业集群网络松散。我市新材料企业尚处于成长期,规模小散,品牌优势不明显,市场占有率不高,有技术优势的领域暂未形成较大经济规模。许多企业并未有效嵌入本地产业集群网络体系,上中下游企业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协作,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局部环节,导致本地新材料产业链“短而粗”,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较弱。

三是中间环节缺乏效率。当前我市对新材料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中间环节关注点多集中在载体本身,如主体形制和创新模式,对载体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聚焦不足,评价指标表面化、评价过程形式化等问题还是存在。市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设备投入巨大、效能集成,但对企业开放程度不够深化,多数设备利用效率不够充分,共用共享、资源整合体系仍不健全。

四是政策效应发挥不佳。我市陆续出台了一些颇具力度的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不少企业反映,当前缺乏对新材料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整体谋划,特别是促进新材料产业与本地产业集群配套、龙头企业跨区域并购产业链关键环节等扶持政策。部分优惠政策政出多门,出现了交叉、重叠或者模糊之处,政策衔接不紧密,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

我市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对于真正实现“新材料产业看宁波、搞新材料产业去宁波”的战略目标有着重大意义,为此建议: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宁波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研究审议重大规划、政策、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采用混合所有制形式组成宁波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营主体。完善规划引导。加快发展为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配套的关键材料领域,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技术含量、丰富产品品种、延展产业链条,积极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二是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发展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行业“链主”龙头,整合利用产业研发、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各环节创新要素,集聚企业要素和需求,打造要素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建立人才精准培育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宁波未来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的学科专业,加强高校、院所、企业三方引才机制对接,完善配套的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开展跟踪式人才精准引进和培养。

三是健全投入支撑体系优化科技立项管理制度。在选题阶段广泛听取行业内专家、专业化机构和企业意见,充分讨论和验证后再确定选题。同时引入多家主体竞争科技攻关项目机制,保障科技项目符合技术先进性、具备市场可行性。促进共性技术创新。筹建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发展基金,对共性技术研发进行补贴,由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共同出资,确保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和稳定性。经认定符合我市新材料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并需要重点扶持的共性技术,实行政府首购,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导向功能,为创新产品开启“绿色通道”。

四是探索政府管理创新。包容审慎监管。充分考虑材料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行业特征,进一步完善科技领域巡视和审计工作,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在底线约束下,适当留白创新治理空间,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强动态跟踪。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政策受众满意度调查和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形成正向动态反馈,及时优化调整政策,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友情链接  
 中国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新网 | 中国宁波网 | 宁波市企业政策查询平台 | 中华工商网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